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1043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昨天看了B站罗翔老师介绍的《罪与罚》,里面介绍了主角在一个疯狂内卷,底层人民互相迫害的环境中走向犯罪,之后又通过自首而得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今天早上起来随便看RSS信息的时候,又刷到了知乎上飞奔的马达关于现在强吹医务人员的一个回答。
在罗老师的视频中,他介绍了关于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罪恶的两种解释,其一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幽暗的成分,当这种幽暗的成分不受控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之后就是罪恶。而另一种解释是人的行为是深受社会的影响的,所以人的犯罪行为很有可能是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抉择。当然由于我个人一种神奇的优越感,和某种固执的倾向,我对这两种解释都有点不以为然,哈哈。
在知乎回答中,答主提供了一种解释,关于道德的来源。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但是没有深入思考,曾经的勉强解释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博弈平衡。当一个社会不遵守道德的人增多时,如果有一个小群体,这个小群体内部之间遵循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这个小群体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要高于其他缺少这种约束的群体的。而当整个社会大部分人都遵守道德的约束的时候,那么身处于这个群体之中,不遵守道德约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不要脸的人,在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说直白点就是利益)。所以根据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社会上遵守道德的人的比例会保持在某一个平衡线上,如果高于这个平衡线,那么违反道德得到的利益更大,就会有更多的人违反,相反,如果低于,遵守道德也会使某些群体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当然,其中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们会排斥不遵守道德的人,很自然,即使是不遵守道德的人也愿意生活在一个其他人都遵守道德的社会中,而不愿意和自己这种人混在一起。
在这个答主的解释中,出现了一个我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不是行为上,而是哲学上。我曾经很好奇一个现象,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思考,那么是什么驱动他们做出各种决定和行为的?比如我为什么要吃早饭,很自然的解释是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那么为什么我有时候吃早饭,有时候不吃早饭,午饭呢?晚饭呢?如果说,不吃饭,人会死,那么很自然的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不去死?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连吃饭我都没什么动力。那么其他的人是怎么面对自己每天要吃饭这个事情的?即是不是吃饭,那么他如何面对自己的大学专业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根据兴趣?根据热门?根据前景?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清晰的答案,所以一直以来驱动我去吃饭的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习惯,从小到大每天都要吃饭,所以姑且就维持着这么一个习惯吧。另一个就是不吃饭会饿带来的痛苦,很难受,我不想难受,所以要吃饭。然而这种生活态度让我的人生缺乏一种动力,于是似乎做什么都好,又似乎不做也挺好。(关于这个问题,在之后的文章里再说明吧。)
那么类似地,一个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尤其是那些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人,他们靠什么来驱动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作为一个个体,不考虑社会层面的动态博弈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遵守道德?如果从哲学上有定论了,那么很简单,输出这个定论就够了。可是事实上哲学上并没有这个定论,只要哲学还是爱智慧,也不可能有这个定论。而且更加困难的一点在于,道德是不断变化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很多设想放到二战时期就是真真切切地纳粹,于是整个问题就更难处理了。
所以人们,尤其是远离哲学的人们,需要一个绝对的东西来作为锚点,钉住道德。在西方,人们用上帝作为锚点,一切道德都起源于上帝,归于上帝,上帝就是一切的美,一切的善,道德的改变是我们对上帝的认知的加深。西方的这个锚点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这里不做详述。然而在中华文化中,上帝,或者说天,并没有这个功能,所以人们令圣人作为锚点,因为是圣人说的,所以要遵守。孔子曾经表示过自己不是圣人,可是最终人们还是把他变成了圣人。看一些历史上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读书人自己都拿孔子来取笑,可以说从魏晋一直到明清;另一方面,孔子的地位又是如此的不可撼动,即使是如今,即使是我,从小来说除了课本之外并没有什么严肃认真的其他教育,周围的人也都不是什么文化人,然而在高中期间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之前,我一直都是把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现在看来,或许孔子不可撼动的地位并不来源于他自己,而是来源于社会的道德,道德必须是不可撼动的,不然,呵呵。然而实际上道德又不是不可撼动的。。。 所以
中国人解决“一个日常的道德判断如何能够拥有普遍的,绝对的”的问题的方式是让这个做出这个日常道德判断的人本身变成普遍的绝对的。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对道德模范的宣传的败坏,不管是宣传方式,还是宣传者,甚至是宣传目的,
许许多多的人开始不接受这种道德宣传的方式,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中国的卡拉马佐夫之问:
如果没有道德模范存在了,谁也不愿意去做道德模范的话,一切行为都无所谓被允许或者被禁止,那么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又如何可能呢?
在全世界范围内,道德的来源被解构的时代,我们怎么处理社会的道德问题?对于靠近哲学的人,过去的道德来源本来就没有合理性,遵守道德的动力只来自于他们自己(啊啊啊!!!想展开来说。。。),与上帝、圣人、道德模范和社会无关,所以正如康德所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但是对于远离哲学的人,他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仅仅依靠古老的习惯?亦或者是社会本身无力的约束手段?或者乐观一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为生存而奔波,于是大家都有闲暇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活着,然后通过这个答案,通过自己人生的终极目的,找到自己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的解释?
PS:实在忍不住了,还是说一下吧。我个人不太认可没有最终目的的人生。事实上,很多人的确也没有最终目的,就比如社会上批判的拜金主义,他们真的是拜金主义吗?他们真的不择手段去挣钱了吗?他们把得到更多的钱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目的了吗?他们有没有为这个目的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所有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真的拜金主义吗?只不过是愚昧的群氓罢了。我曾经辅导我妹学习的时候就试图把这种观点传输给她,这也是我为什么能从成绩中等,最后在高考的时候爆发,最后去了一个不错的985的原因所在。很简单,我在高三的一段时间内,摒弃了所有的杂念,把取得高考成绩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然后为此采取了自己所能采取的所有手段,抄书,背书(真·背书),其实我做的还不彻底,毕竟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哈哈。但是我妹似乎并没有Get到我的想法,或许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本身就很有难度?
五月三十一号更换博客的数据库,然后手动复制过来的,所以时间不对。
没有评论